

將文章轉發到班級群
成長是一場旅行
——美國游學小記
高二(2)班 劉穎佳
我們在夜晚抵達了洛杉磯,窗外燈火閃爍,讓人感受到了一種熱情,之后在洛杉磯的每一天也確實都像那一夜的燈火一樣令人難忘,光亮如珠。
不論是可愛的迪士尼樂園,還是驚險刺激的環球影城,都讓大家體會到了這座天使之城與生俱來的歡快與熱情。
美國西部不乏荒涼的沙漠,空曠的大街,然而,在圣地亞哥的老城街道與海濱漁村中依然藏匿著一個多彩的加州。廣闊的太平洋上是巨大的航母,航母邊世紀之吻的雕像仿佛又將我帶回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那天,科學中心充滿了大自然的奧妙,科技的強大……但洛杉磯絕對不僅僅是這樣的……
即使是假期,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里,也有學生討論的身影。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圖書館中,不乏有孜孜不倦努力求學的身影。不知不覺中,我們也拿起了身邊的書……于是我們知道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依舊會有寸草不生的荒原與荊棘遍布的未知地,或許轉過了這個路口就有令人喜悅的重逢。驀然回首,我才發覺,這場旅行的意義不是腳下踩著的土地,而是一路上看到的多彩世界,那些有關奮斗的真諦,它們已構成我生命中的美麗。
曾經讀杰克·凱魯亞克、菲茨杰拉德的時候,我聽到了美國夢,那個時候我像所有喜歡幻想的少年那樣敢于做夢,然而我并不懂得,這種“美國夢”究竟是在西部的淘金熱中萌芽,還是一路在美國東部落地開花。此時的我剛剛看到了世界,看到了繁華的美國東部華盛頓特區:紀念館,美術館展示著這里豐富的文化資源,波士頓的自由之路讓我看到了這個民族為自由奮斗的歷程。費城的獨立宮,樸實無華卻又莊嚴得令人肅然起敬,在這里誕生了《獨立宣言》和憲法,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指揮中心……無論是哪個標簽都足以讓它成為美國革命發祥地、美利堅的搖籃,人類追求自由與明珠的見證。繁華的紐約港,自由女神像,讓人迫不及待想揭開這座城市的面紗。但對我們而言,美國東部的繁華街道絕不比這里濃厚的學術氛圍更具吸引力。耶魯大學哥特式的建筑風格展現出一種人文情懷,校徽上的字樣寓意著光明與真知,它把這種情懷——一種對人生的理性態度賦予了更深的內涵:關注人生價值的實現、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查爾斯河畔的麻省理工學院是理科生的搖籃,然而這所以理工科為主要方向的學校并不死板,校徽上刻著校訓:Mens et Manus ,手腦并用創造世界,上面的工匠與教授告訴這里的每個學子要做到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另一學府哈佛大學校訓告訴大家:要與柏拉圖為友,要與亞里士多德為友,要與真理為友。哈佛的每個細節在鼓勵學生去探尋真知,這一切似乎更能詮釋美國夢——經過努力不懈奮斗獲得更好的生活,邁向繁榮。我深深認識到:所有的夢想歸根到底生于祖國的土地。當我讀著《論語》、《史記》時,心底涌出了熱烈而無畏的光,我想我在這片中華大地上的夢想就是“中國夢”。
在哈佛大學的領導力課堂上,教授的嚴謹,課程的趣味,讓大家的夢想開始更清晰。關于目標關于決策的講述讓大家受益匪淺。當課堂快要結束的時候,教授讓大家在一張紙上2分鐘內畫笑臉,立個目標,再看自己完成了多少。然而公布結果的時候,奇妙的事情發生了:1組的同學目標在1-30之間,他們的成果與目標差不多,而2組的同學目標在50以上, 他們的成果遠大于50個。原來,1組同學的紙上告訴他們別人2min可畫10個笑臉。而2組的是60個。這讓我看到了目標與評價的巨大作用。每個人需要一個目標,哪怕只是一個夢。這時,我看到了人生。人生像被太陽照射的畫卷那樣慢慢鋪展,我看不到更遠,我意識到自己不需要被定義,畫卷上更多的風景是要我自己去涂抹顏料的。
成長是一場旅行,一路上,我看過了許多美景,聽過了許多故事,我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一路上,我積累了許多經歷,挑選了許多禮物,我收集了地圖上的每一次風和日麗。
供稿:高二(2)班 劉穎佳;責編:金師;制作: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