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泉清音,繼往開來
(第一期)
【編者按】
楚雄一中發展倚重一支穩健的教師隊伍承揚龍泉精神與萬卷文化,這支隊伍在年齡、歷練、風格的差異恰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鮮活載體;求同存異,聚焦奮斗,教師擔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學校承擔著提振教師職業風尚、引領教師職業發展的使命。成就教師,教育成功,學校不辱歷史使命。
教師的教育生涯首先是自我教育,其次是教育學生,內外達觀構成教育全景。引領從業者教育力、文化力與時日俱增,是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的良好愿景。辨證年齡、資歷、學力、動力,聚焦建構合理的成長路徑,為全體教師成功奠基,學校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發展提出綱領性指導,即以“六型教師”(入職規范型、錘煉成長型、骨干示范型、中流砥柱型、成熟穩重型、老有所為型)挈領職業進程,正反饋成就“教有所為”。學校定位教師是智業勞動者,教師的職業品質在于行成于思、知行合一,智業含金量就是職業含金量。針對含金成色,學校定位了“六型教師”品牌,建立長效機制,提供實踐平臺,規范標志水準,開展比學趕超,使老有所為、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學校根據教師年齡及教學積淀,將教師生涯建模為六大類型作為方向引導,幫助不同層次的教師找準發展定位、厘清發展目標、制定發展策略,實現專業突破及可持續發展,使教師認同自身價值與學校價值、個人品牌與學校品牌的辯證關系,自覺呵護教育生命力,自主建構,精進業務。
九秩學府楚雄一中深植鄉梓,老樹添華。年輕教師韻次教育旋律,融入育人合奏,入職漸長,遙知馬力,恪守初心。可喜學行齊整,團結同心;可貴新鳳清音,沁人心脾;可敬青春風華,肩臂擔當。旨在圍繞教育使命,唱響主旋律,講好育人故事,我們特別策劃了“龍泉清音,繼往開來”選題,以期提振后學,薪火相傳。
本期推新馬世聰老師,系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21年入職楚雄一中,擔負語文教學與班主任管理工作。他藉書法、篆刻管窺拓展,培厚文化底蘊,涵容人生修養,教書育人,踐行文化自覺,傳揚文化自信。


立志不厭早,篤行求真知
馬世聰
精進之路,肇始粗微。我的家鄉祿勸雖有“三江一水地,彝歌苗舞鄉”的美稱,歷來也因保存民族文獻、傳承民族文化為人稱道,但實際上我并沒有學習書法上的便利條件,雖然孩提時代就已經接觸到一些書法知識,初高中時畫虎類貓的創作了不少“墨豬”,但在進入大學以前我對書法是一知半解的,也不清楚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能達到一個怎樣的程度,不過不得不說這種朦朧的發端一直影響我到現在,并且深深影響到我的生活與工作。


(筆者習作:墨池清興、心曠神怡)
學習書法,心追古人發軔于幼年。小時候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是沒有具體的概念的,從一知半解的模仿到系統學習之間的過渡,父母所提供“特殊指導”至為重要。父母求食于田畝,疲于勞作,他們不是藝術家更沒有超于常人的營生,但與鄰人相比卻有很多超乎同輩人的見識。十來歲時,每每課后閑暇之時花費很多精力畫了很多白描人物畫,辛勞求生的父母卻沒將這樣的耗費光陰視為“不務正業”。還記得八九歲時為了模仿刻印,將家中的土豆禍害的一片狼藉,父母卻從未責罵。我沾沾自喜用藍色墨水鈐蓋“作品”的時候,母親也會適時指出用紅墨水將“土豆印章”鈐印出來才本色地道,仿佛在母親的眼里土豆與孩子的興趣相比總是退居其次的。等到已經進入大學,父母與我已經分隔兩地,猶記得父親每次電話聯系,最后都要提醒“是否還寫字?是否還刻印?無論如何印章還是要繼續刻、字還是得繼續寫。”每每聽到這幾句叮囑,總讓人生出一種父親似乎不只是父親的感覺,我的父母似乎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前瞻,這種前瞻對我的重要性隨著年齡漸長我才體會的越發分明。

(筆者篆刻剪影)
一個想法的火花距離燃起一團烈火,期間的距離不敢說是千里之行,但也可以說是步履維艱。2014年我走進大學,進入了心心念念的文學系,當時我對書法、篆刻等傳統文化中“技與道”的關系并不明白,還不知道個人要想在傳統文化有所作為,根本是要對經典文化有所吸收體會同時提升文化涵養。初入大學時心中所想是能不能書法速成、篆刻稱名,就算這個偏頗的想法要想達成,僅僅是先把技藝提上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沒有書法、篆刻學習上的引路人讓我吃盡了苦頭,我硬著頭皮走了一條自學之路。書法上什么是“臨”什么是“摹”、什么是“初學分布,但求平正”什么是“楷法歐陽”、什么是“氣韻為先“”從拿起毛筆到能寫出像樣的字一瞬間就是幾年過去了。更不用說篆刻上“分朱布白”、“印宗秦漢”的理論體會,就是水印上石、沖刀、切刀掌握起來要想心手雙暢都很難做到,只能鼓勵自己一步步去模仿去實踐,把自己對生活的體會、審美的追求借助筆與紙、刀與石展現出來。

(筆者習作:云濃雨色潮,和風翼新苗)


(筆者習作:明人詩) (為呈貢文氏三遺集題耑)
回顧學藝的這幾年,來自父母的默默支持、源于個人的堅定對我的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我也清楚地體會到人是環境的動物。進入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所涉及到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國學概論、論語譯注、現代漢語、美學等各學科從理論儲備的角度豐富了我對傳統的認知,四年的本科學習我更加篤定了“與古為徒”的信念。當然,四年來的筆舞刀歌,也讓我從一個藝術的模仿者開始朝個人原創轉變。我比很多人幸運,我覺得自己考運很好,高考、考研都是沒有波折的。2018年,我順利的進入古代文學詩歌方向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這是一個強調感受甚于理性的學科方向,三年的繁瑣考據與詩歌的宣泄恣肆讓我生出了新的面目,這三年總在苦熬中自持又在有所感悟中沾沾自喜。我始終記得教授明清小說的先生開課的第一句話是:“請你們做好轉型的準備,把以前的條條框框忘掉,變成一個真的研究型學生”,也記得教授古代文論的先生與我們沙龍式的討論戴震的學術成就,還記得教授《紅樓夢》的先生為我們演唱紅樓夢主題曲、帶我們中秋賞月,聯詩作對。在這樣的環境中,我一步步對中國文化是什么?有什么用?我們受到它多大的影響?這些問題答案變得越來越明確。此后,我對周圍的感知越來越明晰,越發重視節日與傳統的儀式感,我感覺我變了,我喜歡上了戲曲、喜歡上了寫對聯、喜歡上了到無人的古跡探險。我能感受到一個并不篤定藝術想法的鄉下小子,一個對文化是什么都說不清楚的無知少年,一個全憑感受的野狐禪就在這樣的時間流逝里面,漸漸摸索到一些具體的方法。










(部分篆刻作品、邊款展示)
想法如果不能付諸行動,那它永遠只是一個想法。在這7年的系統學習中,朋友們不吝對我的鼓勵與贊譽,這些年間靠篆刻定制作品開始逐漸收回一些早年的藝術投資,使我逐漸感覺到似乎我也可以做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在沒有走出校門前,我想恐怕有一天我會因為我的興趣與愛好,找到一個適合我的天地,也會在我的工作中繼續用書法和篆刻來影響到與我有關的人,或者說讓他們通過我對這些傳統藝術有所了解,很快,這樣的想法就成為了現實。

知行合一,自強與樹人同構。2021年,我幸運地被楚雄一中錄取,成為一名語文老師。走進楚雄一中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那一方我的天地。龍泉書院、蓮池映月,五百年的書院就這樣靜靜的矗立在喧鬧的城市中,一所乘風破浪的學校用綠樹紅墻細心的呵護著這老態龍鐘的古跡,一群教育一線工作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與過硬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看到這一切的時候我知道這場奔赴是對的。彈指一揮間,兩年時光如白駒過隙,我漫步過萬卷樓后的碑林,徜徉過盛開菡萏的荷塘,那種物我合一的愉悅讓教學工作變得更加有意義。
接下來我開始了大膽實踐,開始試著在我擅長的方面做些什么。我帶著學生布置我們的教室,帶領學生進行書法比賽、課余攜帶篆刻作品到班級進行講解、帶著學生經典誦讀、為學生寫扇子、借助班會帶領學生研究學校科技樓前的武廟遺碑······

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更加的了解了我,也有的學生逐漸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有學生開始寫詩要我提出意見、有學生寫對聯要我對出下聯、有學生和我聊課文中的細節,一次一次師生交鋒,我知道了我立志要做的事情早已開始,它并沒有具體開始的時間,學生給了我答案,我想我還能為他們再做一些。


這兩年,在日常工作中我接觸到很多一中的老前輩,他們每一次點頭贊許,每一次諄諄提醒時刻讓我感受感受到那種曾經的人文風氣與教學氣息仍舊在我們的一中流傳,其形不可捉摸,其味卻不須人言。我想我還有很多要做的事情,我也要繼續傳承一些東西,它無關風雅卻至關重要。
供稿:教科處;審核:黨委辦;
編輯:金凌;制作:蘇云東
